“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阳春三月,杏花绽放。3月16日,大地流彩乡情艺术团走进“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所在地安徽省池州市,在九华山脚下的九华乡千年古村老田村村头河畔,艺术团演员与当地村民、游客齐聚一堂,呈上一场兼具乡土气息与文化内涵的精彩表演。一个多小时的演出,现场激情飞扬,高潮迭起。
乡情艺术团,如何传递乡土情?乡土文化何以保护和传承?一场舞台演出,生动地将乡情艺术团“农民演,演给农民看”的宗旨展现得淋漓尽致,农民群众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欣赏这场由大地流彩乡情艺术团带来的全国首场演出。
大地流彩乡情艺术团由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指导,以农民艺术家、乡土文化能人为主体,会同各界文化工作者,以志愿服务形式推进乡村文化建设。
本次大地流彩乡情艺术团走进千年古村老田村的公益演出活动由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主办,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池州市人民政府承办,旨在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丰富农村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的要求,以“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为重要抓手,走进更多乡村,以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我是带着爱的翅膀飞来的。”活动伊始,来自安徽省宿州市的“水果姐”李桂芹一开口,便用她那温暖而深情的嗓音征服了全场。她带来的《带上爱飞翔》,仿佛一缕春风拂过田野,既温柔又充满力量,瞬间点燃了观众的热情。她的歌声不仅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更诉说着无数普通农民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紧接着,大家把目光聚焦在一位皮肤黝黑、身着布衣的农民歌手身上。他是“大船哥”刘广局,一首《微山湖》唱出了乡音乡情,铿锵有力的歌声仿佛将微山湖的波光粼粼带到了现场。他的歌声里,藏着一段从湖畔到春晚舞台的逐梦故事。“我从小喜欢唱歌,以前跑船时,船上的大喇叭就是我的舞台。来人了我就喊一喊,后来干脆拿着喇叭唱歌,大家就叫我‘大船哥’了。”刘广局的话语朴实无华,却让人感受到他对音乐梦想的坚持与热爱,也鼓舞着一样有梦想的农民勇敢追梦。
从田间地头到央视春晚,李桂芹和刘广局的圆梦之旅,正是无数农民逐梦故事的缩影。2025年央视蛇年春晚上,他们与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代表共同演唱了《伟业》,唱出了新时代劳动者的奋斗精神,也唱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的时代强音。
在舞台的另一侧,“大衣哥”朱之文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震撼全场。他的歌声在九华山的壮美风光中回荡,唱出了新时代农民的豪情与达观。紧接着,“中国单字唱法第一人”田野的《上春山》更是将中华诗词的韵味与春光的绚烂完美融合,仿佛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在观众眼前徐徐展开。
老田村村民吴法量说:“我们平时只能在荧幕上看到他们,今天能够在现场看到他们表演的拿手好戏,真是太好了!”
活动现场,村民们争相举手上台献唱,有的人因为激动把歌曲唱跑调了,也有的村民忘歌词甚至笑场了,村民们的淳朴与憨厚在飞扬的歌声中尽显无余。乡愁似根,深埋心壤,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文艺明星、农民歌手,用最质朴的乡音唱出了最动人的乡情。
架在老田村村头河畔的红色简易亚克力板,成为农民艺术家们与村民沟通心灵的桥梁。不搭建舞台、不架设大屏,活动形式虽看似简朴却不简单。演员、观众热情地互动着,打成了一片。村民们的笑声、掌声此起彼伏,现场交织着浓浓的艺术气息和乡土情。
随着一阵悠扬的旋律响起,九华民歌《采茶歌》婉转回荡,萦绕在九华山间。歌声如云般轻盈,随风起落,阳光洒在村庄鳞次栉比的屋顶上,为这古老的村落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辉。“我就是安徽池州本地村民,九华民歌最大的特点是以池州方言为主,平时怎么说话我就怎么将它唱出来,讲述乡村的美好生活。”九华民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冉芳身着中式旗袍笑着说,农家院、田间地头都是她唱歌的舞台,吃的、种的、养的,都是歌词创作的素材。
在现场呈现的非遗表演不只有歌曲,在台侧,来自池州市青阳县的农民画省级非遗传承人徐金锋,带领徒弟现场创作,绘制了一幅反映时代主题和地方特色的巨幅农民画。画笔在纸上飞舞,色彩在指尖流淌,一幅名为《乡村振兴》的作品逐渐成形。画中,农村的新变化、新风貌跃然纸上。金黄的稻田、崭新的村舍、忙碌的农民……每一笔都饱含着对乡村的热爱与期许,每一笔都传承着非遗的独特魅力。活动结束后,徐金锋将这幅“巨作”赠予本地村民,作为这场文化盛宴的珍贵纪念。
游客王强强恰好带着孩子在附近旅游,幸运地邂逅了这场演出。他难掩兴奋地表示:“老田村山清水美,没想到此次旅行还能欣赏到这么高水平的表演,简直是意外之喜!”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推动者。村民们不仅欣赏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使命。随着大地流彩乡情艺术团走进乡村活动,当地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以走出乡村,被更多人看见、喜欢。
“这是歌吗?这不是歌,这是暖风拂过心田,这是细水划过耳边。这是歌吗?这不是歌,这是神魂颠倒的迷汤,这是奇幻世界的魔方。此音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随着近日在网络上走红的“沂蒙二姐”吕玉霞一段即兴赋诗点评,将浓浓的乡土气息从云端传进田野,活动现场的气氛再次被推向了高潮。“这是农妇吗?这不只是农妇,这是一位向往星空的女神,这是一位把日常的琐事描绘成神话故事的神奇母亲。”游客张女士兴奋地说。
来自山东临沂的农民吕玉霞是典型的“新农人”。她用锄头耕耘土地,用诗句记录生活,网友们称她为“田间诗人”。
吕玉霞受到很多网友的认可后,开启了直播间,帮助村里、镇上的农民售卖农产品。她在不断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尽自己的努力,将鲜嫩的香椿、甜美的桃子送至城市的餐桌,将田野的农耕故事讲给全国人民听。她的故事鼓舞着广大农民,让更多农民看到乡村发展的无限可能。
“沂蒙二姐”点评的“此音”便是老田村公益琴馆的馆长汤可义在演出现场弹奏的《半山听雨》。来自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江苏徐州的汤可义,是位古琴代表性传承人,如今选择在老田村扎根,成为了一名新村民。古石桥边的古琴文化体验馆,便是他日常面向村民开办公益班讲解古琴知识、示范演奏古琴技艺、弘扬古琴文化的场所。每到周末,体验馆内便游人如织,还有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学员围坐一起,探讨琴史,聆听琴音。
“每个人心中都有着对家乡和乡村的那份感情,乡情艺术团的存在便是为了将文化送至基层的同时激发村民们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司长唐珂说,“大地流彩乡情艺术团首次活动,不仅给村民带来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场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实践。通过送欢乐、送温暖、送文化到家门口的形式,激活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帮助当地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这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农民歌手们的歌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技艺,网红农民的故事,都在诉说着一个共同的主题:乡村不仅是物质的富饶之地,更是精神的沃土。这场演出,不仅激发了村民们对本土文化的自信与热爱,更向全国观众展示了乡村文化的魅力。
大地流彩乡情艺术团的脚步不会停歇,据了解,今年预计参演10场以上公益演出,他们将继续走遍千山万水,将乡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角落。而老田村的这场演出,只是一个开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文化的根脉将愈发深厚,乡情的花朵将愈发绚烂。
